
爸爸、婆婆、成都……元旦前夕的一個上午,綿陽塘汛鎮一間出租屋內,張先生念著漢字,他9歲的兒子林娃子就指著墻上對應的漢字。練習完認字后,林娃子拿出筆和本子,開始在本子上寫父親說的漢字。整個過程,林娃子都沒有說話。這樣的情景,自從林娃子被確診為自閉癥且治療效果不佳后,林先生每天都在和兒子重復上演著。
6年前,林娃子被確診為自閉癥,張先生賣掉了住房并放棄工作為其治病,但收效甚微,隨后妻子也離家出走,至今杳無音訊。為了能照顧好兒子,張先生整天和兒子相伴,而且在他的教育下,林娃子已經能默寫數百個漢字。
在張先生的心中,他始終相信,兒子有一天能開口說話。
1 為兒治病
他放棄生意 賣掉房子四處求醫
張先生以前經營著貨車生意,和妻子結婚后在綿陽城區購買了一套住房,且在9年前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,張先生為其取了個小名:林娃子。
兒子的出生,原本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數的歡樂,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張先生發現,孩子一直不開口說話,不過,孩子除了不能說話外,其他一切正常。這也讓張先生抱著希望:可能是孩子說話比較遲。
孩子滿3歲后,張先生還是將不能說話的兒子送到了幼兒園,不過,僅僅一周時間,老師就告訴張先生,孩子不愿意與其他小朋友玩耍,希望張先生能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。
老師的善意提醒,讓張先生緊張了,他和妻子帶著孩子到綿陽、成都的大醫院均進行了檢查,最后確診為自閉癥。這一結果,給張先生夫婦帶來了沉重的打擊。
“有一天早上,兒子醒來后突然叫了聲‘爸爸’,這讓我相信,兒子始終會說話的。后來,我就暫停了工作,帶著兒子在綿陽進行康復訓練,但訓練一年后,效果并不理想。”張先生說,打擊也在隨后接踵而至,他的妻子眼看兒子恢復無望,隨后離家出走。
張先生介紹,雖然妻子離家出走了,但他還是沒有放棄為兒子繼續治療,他帶著兒子到了成都一處康復中心,繼續陪著兒子進行訓練。而在幾個月后,他的妻子也放心不下孩子回來了。
“由于康復費用比較昂貴,我就和妻子商量,將我們的房子賣掉了,賣了20多萬,全力為兒子進行治療。”張先生介紹,在成都的一年,花去了7萬元左右,但是孩子不能說話的情況仍沒有一絲好轉,他和妻子只能帶著孩子回到綿陽。
然而,回綿陽后,他的妻子突然離開了,只給張先生打了一個電話,然后換了聯系方式。張先生也到妻子重慶的老家找過,但其家人均不告知。“后來我也想通了,她走了就走了,但為了兒子,我不能離開,我就放棄了生意,整天陪著兒子,后來又帶兒子到重慶康復訓練了一年。”張先生說。
2 發現“特長”
初中文化的他決定教兒寫字
幾年的康復訓練,并沒有讓張先生的兒子開口說話,而他賣房的錢,也幾乎花光。無奈之下,張先生帶著兒子再次回到了綿陽,在離城區較遠的塘汛鎮租了一個單間,兩人從此在一起生活。
當林娃子6歲時,張先生帶著兒子報了特殊教育學校,他也一直在陪讀。但是,張先生發現,林娃子學習了很久,連數字都不會寫。
“當時我想過了放棄,但一看到兒子乖巧的樣子,總想著他能開口說話的那一天,我決定帶回家自己教他讀書識字,即使以后不能說話,長大后外出也能知道到了什么地方。”張先生說。
其實,張先生的文化程度也不高,只有初中學歷,帶孩子回家后,他先在紙上寫了一至十的數字,然后用白紙蒙在上面,讓林娃子用筆描。而當林娃子開始描數字后,似乎就對寫字產生了興趣。
“我發現他對寫字很有感覺,就開始慢慢教他寫一些簡單的字。有時出去玩耍,他看到了一些廣告上的字,他回來竟然就能寫下來,所以我發現他記憶力是很好的,而且很聰明。”張先生說。
3 從不放棄
能寫數百漢字 還能用電腦
元旦前夕,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了張先生的租房處,一個臥室一個廚房,狹小的房間內擺放了一張床,屋內光線較黑,張先生打開了一個臺燈,整個房間內,除了一臺老式的神舟電腦外,再無其他家電。在靠近門的墻壁上,張先生用毛筆寫了很多漢字,包括爸爸、媽媽、婆婆、花鳥魚蟲、成都、上海、太陽、月亮等上百個漢字。
吃過早飯后,張先生帶著兒子開始一天的練習。張先生念著墻上的漢字,林娃子就用手去指出來,有時,林娃子會反應一下,在墻上尋找幾秒鐘。不過,當張先生念字太多后,林娃子會表現出焦躁感,不愿意再配合父親。這時,張先生讓林娃子休息一會兒,然后接著練習認墻上的漢字。
認字練習十多分鐘后,開始了聽寫漢字的訓練。林娃子坐在窗前的一張小桌子前,拿著筆和紙,然后聽張先生念詞語。
“爸爸”、“媽媽”、“新年快樂”、“恭喜發財”……一口氣,張先生讓林娃子寫了十余個詞語。記者發現,林娃子寫字速度還比較快,但一些筆順并沒有掌握,但寫的字都還很工整。
“現在兒子已經能寫幾百個漢字了。我還教會他用電腦了,專門買了一個手寫板,他寫出自己想寫的字,然后在搜索欄進行搜索,自己看里面的內容。”張先生介紹,這臺電腦已經有十余年時間,但還是能用,他也專門安了網線,“安網線沒有要錢。”
4 眾人幫扶
想幫他找個能照顧孩子的工作
在張先生的住處,周圍的人都知道他們父子的不易。附近一家超市內,有一個兒童游樂園,林娃子第一次去看到后,就不愿離開,但因為要收10元錢,張先生無奈只有帶兒子離開。不過,他們的情況被超市老板知道后,就讓林娃子免費去玩耍。不過,張先生不僅嘴上進行了感謝,他也會在超市有貨到時,主動幫忙卸貨,以示感謝。
幾天前,社區進行入戶調查時,給張先生買了一雙皮鞋,給林娃子買了一件羽絨服,不過張先生還舍不得穿,他要準備留到過年。
去年12月29日,綿陽涪城區工區街道辦躍北社區負責人張忱介紹,張先生由于要時刻照顧孩子,無法外出上班,他們父子現在主要是靠低保生活,每個月有800多元,但即便如此,張先生對他兒子非常好,每次買肉時,他會選擇下午去買,要便宜點,然后幾乎都給他兒子吃。
張忱表示,社區知道他們的情況后,逢年過節等都會去慰問,給他們買米、買油、買衣服鞋子等,而且也在積極幫張先生尋找工作,看能否協調一個可以照顧孩子的工作。
“我相信兒子有一天能開口說話,即使不能,他學會了各種漢字,以后也能照顧自己了。”張先生說。成都商報-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 攝影報道